危害不亚于毒蘑菇,夏季吃海鲜小心贝类中毒
海虹又称贻贝、于毒青口、蘑菇淡菜,夏季鲜小心贝味道鲜美。吃海2024年5月20日,类中“食安秦皇岛”发布紧急提醒称,危害近期不要捕捞、购买、食用海虹等贝类。视觉中国/图
2024年5月底,在上海某海鲜排档吃完饭,林霖没喝酒,却有点“上头”,面红眩晕,约一小时后才有所缓解,就医后初步诊断为贝类中毒。
不止是林霖,贝类中毒事件近期在多地频发。
2024年5月28日,美国俄勒冈州卫生局(OHA)报告称,当地暴发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,已导致至少20人患病。患者在海岸自行捕捞海虹(又称贻贝、青口、淡菜)并食用,部分已住院。4月28日,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报告一起麻痹性贝毒中毒个案,两名患者在家中食用海螺、扇贝、海蚌后,出现四肢和舌头麻痹、呕吐、晕眩等症状。
比起走红网络的“红伞伞白杆杆”“看小人跳舞”毒蘑菇,贝类中毒并未引起足够重视。实际上,贝毒的危害并不在毒蘑菇之下。
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、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刘少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,全球每年约有两千起麻痹性贝毒引发的中毒事件,死亡率达到15%。
贝类毒素造成的危害大,几乎每年都被权威机构提醒谨慎食用。
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,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,渤海区域5月、东海6月高发贝毒,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、蛤蜊等双壳贝类(指有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)。
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、理事长王松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:“4-8月既是有害藻华高发季,也是多数双壳贝类陆续排空生殖腺的繁殖高峰期,特别是7-8月双壳贝类普遍消瘦。从安全和风味角度,夏季建议慎重食用双壳贝类。”
秦皇岛检出海虹贝毒超标
刚出现中毒症状时,林霖没有意识到原因,餐桌上都是熟悉的菜品,而自己并无过敏先例。他和朋友在网络
(责任编辑:证劵)
-
“东北雨姐”直播间的红薯粉条遭质疑。视觉中国/图焦点【千万粉丝网红“东北雨姐”被罚、暂停经营】“红薯粉条没红薯”?9月下旬,有打假博主发布视频称,其购买“东北雨姐”直播间的红薯粉条并送检,发现红薯粉条 ...[详细]
-
本报讯记者 陈蕾)4月2日,记者从市园林管理局获悉,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社会绿化建设、管理水平,日照市城市绿化委员会制定下发了《关于开展市级“花园式单位(小区)”评选工作的通知》,全面启动我市 ...[详细]
-
本报讯通讯员 叶连俊 申仕富)为进一步完善公司绩效考核管理体系,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,提升公司各部室、站队的绩效管理水平,近日,日照港股份一公司导入“数字化”绩效考核模式。 “数字化 ...[详细]
-
本报讯记者 王帅) 3月8日早上5点35分左右,天还没有亮,在昭阳路与北园一路交会路口处发生了一起车祸。一辆三轮摩托车撞倒了一位63岁的老人之后逃逸,老人倒在了血泊之中。 “在谴责逃逸司机的同时 ...[详细]
-
2024年5月31日19时许,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一汽修店发生爆炸事故,造成一栋民房倒塌。事发后,应急、公安、消防等相关部门赶赴现场处置救援。事故已造成2人死亡,其他伤者已送医救治。目前,现场救援 ...[详细]
-
本报记者 王蓓蓓 实习生 陈京英 4月3日,阳光明媚。 当日上午9点20分,金阳社区服务中心外的小花园,孩子们在暖暖阳光的包裹下开心地穿梭在健身器材之间,老人们或是围在一起下棋,或是直接坐在花坛边 ...[详细]
-
?稳中求进 好中求快 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32个统计内行业有25个实现增长 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降幅列全省前列 本报讯记者 曲亚平)我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,以工业实体经济为主体,以临港产业为核心,加 ...[详细]
-
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李红)近日,东港区检察院在深入开展危害民生刑事犯罪专项监督活动中,针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脱节问题,主动延伸工作触角,在重点领域创新建立“首办监督员”机制,进一步加大了打击危害民 ...[详细]
-
据王浩介绍,这是在右江流域发现的第一种金线鲃,形态接近左江流域的靖西金线鲃。受访者供图它的体长才10厘米左右,头部细长,有的全身半透明,因终年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的湖泊溶洞里,眼睛已经退化到仅存眼痕。这种 ...[详细]
-
本报讯(通讯员 杨海涛) 近期,市天然气公司从提高认识、强化措施、狠抓落实入手,全面做好春季防火工作,彻底消除火灾隐患。 强化消防宣传、提高防火安全意识。通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学习、策划以 ...[详细]